关于举办第十届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——网络技术挑战赛竞赛通知

2025年02月26日 10:36  点击:[]

为适应网络技术与应用的快速发展,对接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促进学生科创成果的产业转化与创业孵化,实现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、以赛促科创融汇、以赛促产教融合,同时为我校参加2025第十届“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-网络技术挑战赛”(A类学科竞赛)简称“C4-网络技术挑战赛”遴选优秀选手参加省赛、国赛。该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、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、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、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联合创办于2016年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
  1. 参赛对象

竞赛面向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,具体要求如下:

  1. 以不少于2名、不多于6名学生组成的团队为参赛单位;

  2. 团队所有成员在报名时按对参赛作品的贡献度自行排序;

  3. 一位学生不能同时担任某赛项两个参赛团队的队长。鼓励跨专业、跨学科与跨高校组建团队,鼓励境外高校组队参赛。每支团队可有1至2名指导教师,允许有一名指导教师来自企业。报名限额根据不同赛项设置;

  4. 参赛资格以学生报名时所具有的在校学籍为准,已毕业的学生不具备参赛资格,竞赛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组别,以所有成员中的最高学历作为参赛团队分组的依据。

    、参赛项目类型及要求

(一)竞赛分为创意(A)、攻关(B)两大系列:

  1. 创意(A)系列包含三个赛项,除不限领域与主题的普通A赛项外,“A-ST”赛项专为“网络空间与信息安全”单独设置(详见附件1“A-ST赛项指南”),“A-ICV”赛项专为“车联网与交通智能网联”单独设置(详见附件2“A- ICV赛项指南”);创意(A)系列参赛作品的主题、实现技术或平台均由参赛团队自行确定。

  2. 攻关(B)系列包括行业知名企业和机构参与规划的两个赛项,分别为未来网络的“可编程智能网络创新攻关”(详见附件3“B-EP1赛项指南”)、用友的“工业互联网数智应用创新”(详见附件4“B-EP2赛项指南”)。攻关(B)系列参赛团队自主选择赛项,并根据对应的赛项指南进行作品的选题与实现。

(二)参赛作品要求

1.按不同系列进行选题:1)A系列的作品选题须至少关联以下网络技术分支之一:网络智能、软件定义网络、云计算、边缘计算、IPv6网络、云中开放网络软件、物联网、工业互联网、车联网、算力网络、网络安全、网络数据分析,可以是网络技术的发明与创造,或网络系统的研究、设计、开发、部署与管理,或将网络与IT技术用于解决经济社会各领域关注的应用热点或难点问题,鼓励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选题;有关网络空间与信息安全的选题须申报“A-ST”专项,参见附件1的“A-ST赛项指南”;有关智能交通网联或广义车联网的选题须申报“A-ICV”专项,参见附件2的“A-ICV赛项指南”。2)B系列的作品选题由组委会提供专门的赛项指南,参见附件3“B-EP1赛项指南”和附件4“B-EP2赛项指南”。参赛队伍参照对应的赛项要求自主确定具体作品选题。

2.按不同竞赛阶段的要求,以相应的形式申报作品成果;挑战赛阶段的最终作品为可用的系统、实物或软件,并在作品选题或应用领域、设计思想或方法、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开拓或创新。

3.作品的主要研究、设计与开发工作须由参赛团队成员独立完成,不存在任何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问题,且未曾在任何其他赛事中获得过全国性奖项。

4.参赛报名时必须明确选择参赛作品对应的系列及赛项,即A系列的赛项A、A-ST、A-ICV,或B系列的赛项B-EP1、B-EP2。

三、校赛日程安排

参赛报名时间(2025年2月26日-2025年3月20日)

参赛通过线上方式报名,请使用QQ扫描下方二维码加群并将参赛作品在报名截止前发至QQ邮箱3318174521@qq.com。

  1. 大赛奖项

校赛设置校级一等奖、二等奖、三等奖,择优推荐省赛并颁发证书。

另外各参赛选手按照《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(试行)》(汽院创发〔2020〕17号)可获得创新创业学分(参赛0.4分/人,获校奖1.0分/人、省奖1.5分/人、国奖2.0分/人,同一项目取最高等级分数不累加)。

  1. 大赛组委会联系方式

    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均设在智能网联汽车学院,联系人:苏毅、孙博辉;联系电话:18811044489(苏毅),13707278092(孙博辉)
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