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程编号
|
009991
|
课程性质
|
公共必修课
|
适合层次
|
本科
|
先修课程
|
|
后继课程
|
|
学分
|
1.0
|
总学时
|
20
|
理论
|
20
|
实验
|
|
上机
|
0
|
课外
|
0
|
适用专业
|
全校所有本科专业
|
大纲制定人
|
徐海涛
|
制定日期
|
2018.10.20
|
大纲审核人
|
缪勇
|
审核日期
|
2018.11.18
|
一、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
本课程是全校学生公共必修课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,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、兴趣、能力,以及了解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,认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,把握自己的职业前途,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。同时,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,掌握就业的流程,了解报到证的派遣程序,为同学们提供就业政策、求职技巧、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,帮助毕业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选择职业岗位,提高就业质量。
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:
课程目标1: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方法和步骤,能对职业选择问题采取正确的方法,并树立合适的生涯规划目标;
课程目标2:掌握就业与择业的一般方法和步骤,能对就业过程有正确的认知,并采取合适的求职策略以达成就业目标;
课程目标3:围绕课程体系,通过模拟求职、简历设计等环节能够适应一般就业实操环境,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;
课程目标4:通过职业规划执行报告(大学阶段)的反思,对正确的职业观的树立与培养形成较稳定的心理预期;对大学生生涯过程目标及时检验与调整,形成长期稳定的人生观、世界观与价值观。
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如下表所示:
表1 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
毕业要求
|
毕业要求指标点
|
对应课程目标
|
职业规范: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、社会责任感,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,履行责任。
|
8.1 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
|
课程目标3
|
终身学习: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,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。
|
12.1 能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
|
课程目标4
|
二、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设计及学时分配
为促成各项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,对理论教学环节、过程训练环节、实践教学环节等达成途径进行具体规定,包括课内、课外学时分配,如表2所示。
表2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设计及学时分配
课程目标
|
达成途径
|
理论教学环节
|
过程训练环节
|
实践教学环节
|
1
|
讲授4学时;
讨论、互动交流/答疑1学时;
|
作业1,5学时
|
|
2
|
讲授4学时;
讨论、互动交流/答疑1学时;
|
作业2,5学时
|
|
3
|
讲授4学时;
讨论、互动交流/答疑1学时;
|
作业3,5学时
|
|
4
|
讲授4学时;
讨论、互动交流/答疑1学时;
|
|
|
合计
|
20学时(理论)
|
15学时(课外)
|
|
三、理论教学要求
表3 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
知识单元/章节
|
知识点
|
教学要求
|
学时
|
支撑的课程目标
|
第1章
大学与职业生涯概述
|
1、大学特征与职业生涯规划
2、职业规划的作用与意义;
3、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;
|
1、掌握大学的特征、大学学习的一、二、三:培养职业精神;树立规划意识和自立意识;学会学习、学会做事、学会做人。(支撑课程目1、3)
2、掌握影响生涯发展的因素,职业规划的意义、作用。(支撑课程目标1、4)
3、掌握职业规划的步骤,并且会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步骤。(支撑课程目标4)
|
3
|
1、3、4
|
第2章
职业价值观、兴趣、气质探索
|
1、职业价值观含义、类型以及影响因素;价值观与职业发展的关系
2、职业兴趣含义、种类;兴趣与职业发展的关系
3、职业气质含义、分类;气质与职业发展的关系
|
1、理解职业价值观、兴趣、气质的含义,并掌握影响它们发展的因素。(支撑课程目标1)
2、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职业价值观、兴趣、气质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。(支撑课程目标3、4)
3、能够利用一些测验工具清楚地认清自己的职业价值观、兴趣和气质,对此有正确的认知。(支撑课程目标1/4)
|
3
|
1、3、4
|
第3章
职业能力、性格探索、职业决策与行动
|
1、职业能力的含义、类型;能力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
2、职业性格的含义、类型;性格与职业发展的关系
3、职业决策的方法
4、制定职业行动方案与计划
|
1、理解职业能力的含义,掌握职业能力的类型;了解职业性格的含义和种类。(支撑课程目标1)
2、掌握职业能力和性格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,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,对自己性格有深刻的认知。(支撑课程目标1、4)
|
3
|
1、4
|
|
1了解职业决策与行动的内涵并理解职业决策与行动的意义。(支撑课程目标1)
2、掌握决策的方法,对SWTO分析法有足够的理解并能使用其制定职业规划方案,为职业发展做评估。(支撑课程目标1、4)
|
结束
|
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制定
|
1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方法和步骤,树立合适的生涯规划目标(支撑课程目标1)
|
1
|
1
|
第4章
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
|
1、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
2、我校毕业生就业政策
3、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
|
1、了解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,对当今社会的整体就业状况有清楚的认识。(支撑课程目标2、3、4)
2、了解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,对学校的就业政策有深入的了解。(支撑课程目标2)
3、能够清楚地认识学生关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,为以后毕业做好准备(支撑课程目标2、4);
|
1.5
|
2、3、4
|
第5章
自我认知与职业定位
|
1、自我认知重要性
2、自我认知的原则
3、个性与职业选择
4、个性自我测试化、
|
1、了解自我认知的含义和特点。(支撑课程目标2)
2、能够认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并掌握其原则。(支撑课程目标2、3)
3、会进行个性自我测试。(支撑课程目标2、4)
|
1.5
|
2、3、4
|
第6章
企业用人要求和就业信息采集
|
1、企业用人观和基本素质要求
2、就业信息的采集与处理
|
1、了解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用人观。(支撑课程目标2)
2、掌握就业信息中的关键信息;清楚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并学会筛选这些信息(支撑课程目标3)
|
1.5
|
2、3
|
第7章
求职自荐材料的准备
|
1、简历的内容与类型
2、自荐信的制作
3、就业推荐表
|
1、掌握简历的内容与要求,了解一般简历的类型并学会制作简历。(支撑课程目标3)
2、学会制作自荐信,学会使用就业推荐表。(支撑课程目标2、3)
|
1.5
|
2、3
|
第8章
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
|
1、企业招聘的主要形式与流程
2、笔试、面试的形式与技巧
|
1、了解企业招聘的常见形式以及企业招聘的主要流程。(支持课程目标2)
2、掌握笔试、面试的主要形式和技巧。(支持课程目标3)
|
1
|
2、3
|
第9章
就业程序与权益保障
|
1、就业协议书与报到证
2、就业的基本程序
3、就业权益的保障
|
1、掌握就业协议书的签订程序和作用,了解报到证的内容和作用。(支撑课程目标2)
2、掌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程序,对报到证改派的流程认识准确清楚。
(支撑课程目标3)
|
3
|
2、3
|
四、过程考核要求
表4 过程考核
训练项目
|
内容及要求
|
课外学时
|
支撑课程目标
|
作业1
|
职业价值观、兴趣、性格、气质、能力测验
|
5学时
|
1
|
作业2
|
就业能力测验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
|
5学时
|
2
|
作业3
|
模拟求职以及求职中注意事项练习
|
5学时
|
3
|
五、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和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(二者合并)
(一)课程考核评价方式
表5课程考核评价方式
考核项目
|
考核要求
|
总比例
|
支撑课程目标
|
课程考核报告
|
对基本知识及概念的掌握情况、职业生涯规划书、简历制作、职业规划执行报告等进行考核
|
70%
|
1、2、3、4
|
作业1/2/3
|
对职业价值观、兴趣、气质、能力、性格、自我认知等测验进行考核。
|
30%
|
1、2、3
|
总评成绩100分=课程考核报告70%+过程考核成绩30%
1)课程考核报告70%:根据课程教学目标,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、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,能反映学生的分析问题、自主学习等能力;考核内容与类型应能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。
2)过程考核30%:包括职业价值观、兴趣、性格、气质、能力测验;自我认知测验;模拟求职以及求职中注意事项练习。
(二)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
表6程考核内容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
课程目标
|
考核内容
|
目标值
|
平均值
|
指标点达成度
|
课程目标1
|
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
|
20
|
A1
|
|
作业1
|
10
|
B1
|
课程目标2
|
求职简历的制作
|
30
|
A2
|
|
作业2
|
15
|
B2
|
课程目标3
|
模拟面试
|
5
|
A3
|
|
作业3
|
5
|
B3
|
课程目标4
|
职业规划执行报告
|
15
|
A4
|
|
注:1)试卷考核题目100%支撑课程目标;
2)平均值根据学生实际得到的卷面考试和其它各项成绩进行统计获得。
七、课程有关说明
l、面授辅导:面授辅导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南,结合教材,通过讲解、讨论、座谈和答疑等多种方式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。
2、辅导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,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,了解和熟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知识体系,以便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服务。
3、以活动为导向: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,因此采用了“活动+实践”的结构,以活动为导向,通过前导性的活动思考和活动导图,结合需要动手操作的活动实践和活动实训来讲解。
八、建议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
【使用教材】:
[1]钟谷兰、杨开: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6.
【参考教材】:
[2] 赵北平等.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.武汉:武汉大学出版社,2006
[3] 吴亚平等.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.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7
[4]高桥等.大学生涯与职业规划.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7
[5] 乔刚等.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.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8
[6] 贺杰等.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.南京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8
[7]杨一波.战胜职场-大学生就业指导.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7